昌化镇数百巧匠背街小巷博技艺

让古镇“活”起来

昌化镇数百巧匠背街小巷博技艺

    最近,昌化镇背街小巷提升工程正在全面铺开,几条弄堂的古风古韵渐已恢复。在桥渡弄,赵兴辉等七八位巧匠顶着烈日,一颗一颗地黏贴着小石子,“这门手艺还是去年在湍口学会的,我们现学现卖。”指着已完工的节点,赵兴辉说,“这么打扮一下,桥渡弄就能恢复原先的古韵了。”

    武隆山下,紫溪河畈,悄然掀起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惊醒了昌化这个千年古镇。

    每日天刚放亮,主城区背街小巷机具齐鸣、人来车往,新的一天整治开工了。

    古镇昌化,每条背街小巷都有悠久的历史,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,如桥渡弄,由桥渡而得名,古时的昌化溪上横着一座仅0.8米宽、长183米的木桥,一艘木结构的渡船,是渡河的唯一通道,过往行人都在此结集等候,可见古时候的桥渡弄是个喧闹之地。这样的背街小巷在昌化主城区有30余条。

    背街小巷整治是昌化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重头戏,点多、量大、区域广,是一项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民生工程。

    为传承地域人文历史,工作人员遍访民间,多渠道采集信息,结合《昌化县志》、《昌化镇志》进行比对和考证,在“真”字上做好功课。整治项目组更是先后赴金华、湖州、淳安、湍口、潜川等10余个市镇学习取经。经过两个月的摸索,作为样板路段的邮电弄和桥渡弄整治已颇有特色。

    “整治后的邮电弄‘活’起来了。”老昌化徐茂财在此居住三十年了,他回忆以前,邮电路杂草丛生,垃圾遍布,将这条不到两米宽的弄堂挤得满满的,雨天污水横流难出门,如今,整条弄堂清清爽爽,连古井也“活”起来了。徐茂财指的那口千年古井位于邮电弄口,是以前住户唯一的饮用水源,自从用上自来水后,古井渐渐被遗忘,杂草覆盖不见真容。作为一个节点,昌化镇在救“活”古井的基础上将古井周围的低挡墙修旧如旧,同时配制了一组铜像,将古时居民打水、休闲、洗衣服的场景再现于世,成了这方住户休闲、纳凉的好去处。

    “现在,城东、城中、城西三大区块的27条背街小巷整治同时展开。”昌化镇治办负责人说,由于背街小巷整治不同于大的建设项目,急不得,快不来,全靠手工一锤一凿精雕细琢打磨而成,因此需要大量的能工巧匠。为此,昌化镇对外招贤纳良,目前,300余名石匠、木匠、泥瓦匠等相关巧匠齐聚整治一线,工作人员更是成天与匠人们“泡”在一起,力求花小钱做大事,少花钱做成事,使整个古镇早日“活”起来。

来源:【临安新闻网】   作者:刘宝源 谢亦晖   信息发布:黄晓强   添加日期:2018-10-23   
 

 

 
杭州市临安区昌化镇官方网站  临安新闻网制作维护
浙新办[2004]42号 浙ICP备05002139号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